中企坚守阿富汗17年千亿铜矿终启动,美国突袭式指控藏何心机?

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矿委会   2025-08-25 21:43:35

640?wx_fmt=gif&from=appmsg

640?wx_fmt=gif&from=appmsg

阿富汗矿业部近日宣布,与中国公司就洛加尔省梅斯艾娜克铜矿的勘探开采合同续签15年。这份最初签署于2008年的协议,在历经17年停滞,终于迎来转机。

看守政府明确表示:“梅斯艾娜克铜矿的勘探和开采合同已经与中国公司续签15年”。这意味着合同总期限将长达45年,几乎横跨半个世纪。

640?wx_fmt=png&from=appmsg

一、美国突袭,国际舆论场上的文化保护战争

美国前阿富汗和谈代表扎尔迈·哈利勒扎德在X平台发出警告,称梅斯艾娜克古文物正被迁移出开采区域,是一场“可避免的悲剧”。他声称塔利班已将1430件文物转移到喀布尔,为铜矿开采铺路。

这些指控出现在中阿合同续签的关键时刻。哈利勒扎德预警阿富汗将错失成为“意大利庞贝”般的考古旅游机会,其妻子谢丽尔·贝纳德也认为此举可能是“毁灭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遗产”。

然而查看哈利勒扎德的历史记录,其言论的战略timing值得玩味。2013年《卫报》就曾指出他借助文化保护平台影响矿业投标环境的行为。

二、十七年蹉跎,全球最大铜矿之一的艰难诞生

梅斯艾娜克铜矿储量估计达1200万吨,价值以千亿美元计,却深埋地下十七载。不安全局势、基础设施缺失与考古难题,如同三座大山阻挡开采进程。

矿区坐落于2000年历史的佛教遗址之上,壁画、寺院、佛塔构成庞大考古群。文保组织多次抗议,称其为“第二个巴米扬大佛危机”。

阿富汗矿业部发言人霍马永·阿富汗坦言:“不幸的是,在过去15年里,由于各种问题,没有进行任何工作”。这坦诚承认了项目延迟的复杂性。

三、中方让步,为文物保护选择地下开采

2023年12月,喀布尔政府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就地下采矿达成一致。虽然成本高,但可以保护地面的佛塔、壁画、雕像和其他可追溯到青铜时代的文物。

采用地下开采方式虽然成本更高,但能有效保护地面文物。这一决定展示了中方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选择。

四、新合同藏着哪些关键承诺?

矿业部发言人透露,原合同核心条款依然有效:

1、建设配套冶炼厂

2、修建专用铁路线

3、建设发电设施

4、优先雇用阿富汗本地劳工

这些承诺正是阿富汗最需要的——不仅是资源开采,更是完整工业体系的构建。一条龙式的开发模式,将助阿打造从采矿到冶炼的完整产业链。

五、考古与采矿,如何两全?

项目最大挑战来自地上而非地下。佛教遗址保护已成国际关注焦点:

1、中方已承诺考古发掘优先

2、采用保护性开采技术

3、联合国际文保组织制定方案

4、可能建设现场博物馆

阿富汗文化与信息部副部长Atiqullah Azizi强调:“整个开采过程将持续使用地下方法,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”。这种“开发与保护并重”的模式,若成功将为全球资源开发树立新标杆。

六、 中阿双赢,还是战略博弈?

对阿富汗而言,项目激活意味着:

1、潜在数万就业岗位

2、每年数十亿美元财政收入

3、基础设施全面升级

4、全球铜市场重要玩家地位

对中国而言,这不仅是商业利益:

1、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巩固

2、铜资源供应多元化战略

3、中亚地缘影响力提升

4、展示在动荡地区执行大型项目能力

七、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向

国际社会的批评指责需要转向实质支持。多边文化组织、文物保护基金会和第三方学术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帮助:

1、项目合作:直接参与遗址保护工作

2、实地培训:提升当地考古和保护能力

3、数字化修复:利用技术保存文物信息

4、资金援助:提供必要的保护经费

真正有益于遗产的行动是在原址加强管理、在发掘中记录原貌、在博物馆提供教育,而不是远离现场的高调指责与干预。

随着塔利班看守政府宣布“矿山的运营活动将在今年开始”,沉寂十七年的梅斯艾娜克终于迎来机器的轰鸣。铁路将穿越兴都库什山脉,发电站将照亮古老土地,冶炼厂的热气将融化阿富汗经济的坚冰。

当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厅里,仍有1.2万件文物标注着“收藏来源不详”,西方指责的道德高地突然下陷。

中国用45年的长周期承诺告诉世界:有些价值需要时间沉淀,有些合作超越政治周期。当最后一块挡土墙建成,第一块铜锭出炉时,人们将会记住——耐心,是最被低估的地缘战略资源。 

640?wx_fmt=gif&from=appmsg

阅读1111次
返回
顶部
Baidu
map